万能娱乐官网-中国科研攻关跑出“加速度” 科技利器助己助人战“疫”
中国科研攻关跑出“加速度” 科技利器助己助人战“疫”
来源:
作者:苑菁菁
责任编辑:苑菁菁

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杜燕)全球首个1.5小时内检测6项病毒的核酸检测芯片试剂盒获批,重构肺部结构协助临床医生快速诊断,精准定位新冠病毒与人受体相互作用从而为药物开发和疫苗研究奠定基础……记者日前走进设置在清华大学的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等地,探究科研团队如何攻克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核心技术,在与病毒的赛跑中跑出加速度,为胶着状态的战“疫”提供科技“利器”。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团队研发的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恒温扩增核酸分析系统,可在1.5小时内,完成6种呼吸道感染高发病毒的快速筛查,能有效鉴别诊断甲流、新冠肺炎等。
项目团队负责人之一的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黄国亮介绍,目前常规环氧树脂管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需要多种仪器串行联用,这些设备大多需要进口,少则几十万元(人民币,下同),多则上百万元,操作程序复杂、步骤多,且每个管多次加样操作只能检测单人份,检测时间在3至5个小时,制约了新冠病毒快速筛查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3D重建引擎,能将传统CT医学影像数据自动分割重建为三维立体模型,并显示在真实空间中。“通过肺部重建,医生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已经帮助把炎症区域的影像清晰地划出边界,并提供炎症侵袭肺部的体积百分比、侵袭的深度等信息,能够辅助医生快速、直观、精准地对病变体和周围组织进行分析。”
王博说,系统可同步实现智能化影像诊断、临床诊断、临床分型三大功能,目前已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单位部署应用,并已通过南京市政府捐赠给韩国大田市定点医院,用以协助那里的疫情防护工作。
科研成果助力药物开发及疫苗设计
2月18日,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王新泉课题组和医学院张林琦课题组紧密合作,准确定位出新冠病毒RBD和受体ACE2的相互作用位点,阐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导细胞侵染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
“这对治疗性抗体药物开发以及疫苗设计有很大的帮助。”清华大学教授王新泉表示,研究成果实现了在原子分辨率水平极其清晰地看到新冠病毒与受体复合物作用界面,对于了解新冠病毒进入细胞或者感染细胞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记者了解到,王新泉与张林琦实验室在新发与再发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中和抗体筛选和鉴定、疫苗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近10年,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
前期,团队针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正是这些研究经验和积累,为他们快速开展新冠病毒研究并取得重要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持。
那么,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物和疫苗问世需要多久?对此,王新泉表示,团队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基于结构设计筛选能够阻止新冠病毒RBD和受体ACE2二者结合的抗体或者小分子药物,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完)
- 专题:
国内新闻精选:
-
2020年03月06日 10:39:36
-
2020年03月06日 10:20:33
-
2020年03月06日 08:00:57
-
2020年03月06日 07:18:10
-
2020年03月06日 06:24:23
-
2020年03月06日 01:07:45
-
2020年03月05日 16:38:38
-
2020年03月05日 16:33:37
-
2020年03月05日 14:01:14
-
2020年03月05日 13:38:17